见皇帝陷入沉思,吉垣轻声建议:“吴王成就如此伟业,陛下是否该再加赏赐?”
却没想到老朱只是摆摆手,大声说道:“赏什么赏,这根本不用赏。”
“那龙椅是他的。”
“这万里山河是他的。”
“整个大明都是他的。”
“咱们还要赏他做甚?”
“赏他整个大明,还不够吗?”
……
大明银行总部门后的院子里。
朱允熥正在与杨士奇、姚广孝三人商谈。
底下几十个账房先生正在噼里啪啦地打算盘。
这段时间,大明银行和新币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成功。
他原本还担心,大明的老百姓被旧宝钞折腾得够呛,不会轻易接受新币。
可没想到,通过一系列强制推行的手段,新币竟以极快的速度重新赢得了百姓的信任。
不得不感叹,百姓的记忆力似乎并不怎么样。
而便捷快速这一特点,对人的影响比他预想的深远得多。
当然,《大明日报》的大力宣传也功不可没。
舆论的力量太强大了。
日复一日的宣传能悄无声息地改变人的心理认知。
于是新币迅速被接受。
至于旧币……
在他看来,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直接忽视。
不去听,不去管,不当它存在……
原因有三。
其一,无论怎么定价回收旧币,都不妥。
定低价会严重贬值旧币,损害纸钞在人们心中的信誉。
定高价又划不来。
其二,要是大规模回收旧币,就会增加新币的需求量。
货币刚发行时控制供应量至关重要。
供应多了,容易快速贬值。
即使靠银价和粮价稳住贬值,其他商品呢?
难保不会引发连锁反应,导致物价普遍上涨。
第三个问题也是最严重的。
因为旧币防伪不佳,连大明朝廷自己都无法分辨哪些是官方印制的,哪些是假造的!
这简直让人哭笑不得。
如果真要大规模回收旧币,到底能回收多少假币,只有老天知道了。
通过严酷的律法震慑造假之人,朱允熥其实并不看好这种做法的效果。
在巨大利益诱惑下,置之不理才是最优选择。
毕竟,明朝政府对于旧式宝钞,不过是象征性地折价回收,甚至任其自生自灭。
不缺这一次的机会。
只要所有人都把目光转向新币,旧币自然会被遗忘。
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旧币信用受损严重,实际流通范围并不广。
大部分民众手中根本无此币种,即便放任不管,影响也有限,尚在掌控之中。
除了新币发行顺利外,令朱允熥意外的是大明银行的表现。
大明银行的发展远超预期,仅一个月余,已在金陵设立十余家分部。
其总存款额竟高达三千七百万两白银,且每日递增,屡创高峰。
《大明日报》中的宣传内容功不可没。
朴实的百姓深信那些报道。
一旦有人尝试,众人便会跟随。
往往只需一个示范,后续便会迅速跟进。
起初无人敢动,但有人试水后,便形成连锁效应。
最终,在金陵掀起一波争相开户的浪潮。
想到这里,朱允熥不禁嘴角上扬。
转念一想,这本就在情理之中。
晚清时票号与钱庄赢得信任并非难事,否则也不会诞生诸多巨富。
大明银行无论从哪个方面讲,都远胜清末的票号与钱庄,储户资金更加安全。
借助《大明日报》,其宣传效果更是高出百倍不止。
诸多对朱允熥心怀不满的官员及政敌,在推动大明银行与发行新钞的过程中,意外地未设置过多阻碍。
细思之下,这亦属常理。
这些人早已认定新钞绝无可能成功,只盼着看吴王出丑。
至于大明银行,这种前所未有的事物他们毫无经验,完全不知如何破坏。
因此,朱允熥的整体规划进展颇为顺利。
有了这笔存款,他的底气更足了。
银行存入的资金需支付利息。
自然不能闲置,必须向外放贷。
然而,朱允熥无意将贷款发放给普通民众或商家,目前暂无此意。
原因简单,他自己同样急需资金。
即便是在后世,银行发放贷款最多的对象也是政府部门、国有单位和国企。
朱允熥打算创办一家大型企业。
主要任务是技术研发与相关产业投资。
例如研究蒸汽机、自行车,乃至枪械、弹药、水泥等。
这件事,他早有此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