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游的原材料除了玉米大豆以外,全部从外面采购,销售也是在全国。
再加上五年免税、水电减免等等,短时间内肯定不能带来财政收入。
不过县里有拨款,实际上也不缺这么点税收,有合资企业的名头就够用了。
一切完成之后,第一次股东会议便在鸠兹召开。
这次主要商讨的是品牌运营,厂房生产和人事都属于秦大河管理,其他股东目前也不会过问。
首先是扩大合作渔具店渠道,这需要所有代理商共同努力,还要寻找新的代理。
不过南方杂鱼多,北方夏天时间短,南北方确实有点难卖,鲢鳙饵料市场太固定了,主要销量集中在中部地区。
所以川蜀地区的开发势在必行。
这事儿交给了湖北的万老板,作为钓鱼大省,湖北的生意根本不需要他操心的。
万老板负责去川蜀那边找人合作,建立当地的仓储中心,进行批量发货。
同时公司会提供一部分资金支持,仓储中心建成之后,前三年他拿2%的营业额,后三年拿1%。
工作人员全部在当地寻找,会有业绩考核。
实在是川蜀地区距离太远,交通也不方便,不能像江浙代理商那样一次发个七八吨货,不然运费就得亏死。
前期先试运营,秦大河也会去当地考察。
再过几年,大基建通过去基本就没事儿,到时候运输会方便很多。
品牌运营的另一策略,就是建立宣发阵地,在钓鱼吧、论坛等等社交平台发布产品信息,多赞助钓鱼节目,聘请钓手参加比赛。
钓手部分分为两种,兼职和全职,全职钓手由大刘管理,每年经费预计在百万左右。
大刘本身也喜欢出这个风头,索性直接交给他带队参加比赛,本身他家里能量也大,可以顺带帮个忙。
兼职钓手则是通过赠送饵料、钓具的方式,邀请一些混迹于大水面的钓鱼佬进行宣传。
没多少钱,但如果有比较劲爆的鱼情,会在帮忙宣发,让人家获得更大的满足感。
网络宣发和招募兼职钓手则是秦大河亲自负责,他闲着没叼事干,除了在家把控产品生产以外,就是上上网,或者到处溜达了。
网络宣发阵地也会由他自己建立,在各大平台建立大河渔具相关账号,大舅那边能帮一下忙。
接下来大河渔具主要任务就是扩大市场,深入扩大产品影响力,等渔具市场爆发自然有肉吃。
至于利润,并不在所有股东考虑范围内。
代理商赚的是代理钱,富士要的是提前布局,秦大河卖了十个五点的股份,目前根本不缺钱。
大河渔具本身还融资了接近五百万,资金方面一点压力都没有。
厂房设备也没几个钱,从伍老板那里整租过来的,十五万一年。
这是前三年的价格,因为拿地皮手续不规范,还是秦大河去疏通关系,才签订了租聘合同。
第四年开始恢复到三十万或者更高的价格。
现在整个渔具行业在国庆节之后都进入淡季,长江流域在温差大、气压不稳定等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,很难钓鲢鳙,发货都少了。
却正是大力生产的好时候,秦大河自己也要开始忙活着厂房改造的事儿了。
有过十年厂长经验的他并不满意现在厂房的布局,生产线也要调整。
产出、质检、储存、出库等等,都要把各个阶段安排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