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现在都问题是,究竟怎么办?”
“还能怎么办,只能放弃了。”
只是理解归理解,明眼人都能看到《芳华》这部作品的单行本出版后,能为出版社带来巨大的利益。
人文社和当代为了这部作品投入了不少资源,现在放弃……
面对那唾手可得的庞大利益,他们如何能不心痛?
“好了,不用讨论了。”卫君怡摆摆手,然后对众人道:“老朱,你和小胡关系好。你就替我联系一下他,让他挑个时间,到时候我和老秦请他吃一顿饭。”
众人先是一惊,随后反应过来,纷纷点头。
没错,是该和胡为民保持好关系。
虽然《芳华》的出版没法合作,但胡为民这么年轻,以后作品绝对少不了。听说他正在创作一部大长篇,要是双方关系能维持得住,他的新书未必不会交给人文社。
朱盛昌点头,“好,我这就去!”
……
分别不过一天,再次见到朱盛昌,胡为民着实有些惊讶。
“朱老师,咱们上次见面还是昨天,您怎么又来了?”
朱盛昌搓了搓手,脸上堆起殷勤的笑容:“为民啊,这次我可是带着重要任务来的。”
他故意压低声音,身子往前倾了倾,“卫总编特意嘱咐我,一定要请你赏光吃个饭。秦主编也会作陪,你看...”
见胡为民没接话,朱盛昌又凑近半步,压低声音道:“不瞒你说,这次连严文井老社长都可能要来。你想想,人文社三巨头作陪,这规格...”他故意没把话说完,意味深长地挑了挑眉。
“朱老师,到底是个什么情况?你不说清楚,我去了也吃不踏实啊!”胡为民苦笑道。
朱盛昌道:“你多想了,还不是因为为民你现在大红大紫,总编他们都想见见你这个红遍大江南北的大作家嘛。”
“和《芳华》没关系吧?”胡为民试探道:“我先说好,要和《芳华》的出版有关,就不用说了。”
朱盛昌沉默片刻,面色有些尴尬地说:“这没关系。”
胡为民不信,面露狐疑之色。
朱盛昌见状,无奈道:“真没关系,《芳华》的单行本出版我们人文社放弃了。”
“咦,这么干脆?”胡为民面露惊讶之色。
朱盛昌苦笑一声,嘟囔道:“能不干脆嘛,上面已经看中了。”
他声音虽然小,但房间不大,胡为民还是听清楚了。
不过,他装作没听见,还答应了人文社的邀请,约定明天见面吃饭。
“太好了,为民,明天我来接你。”
……
朱盛昌领着胡为民走进丰泽园时,卫君怡和秦昭阳早已在雅间等候。
“哎呀,胡为民同志!”卫君怡起身相迎,她约莫六十出头,短发利落,一身藏青色列宁装,“可算见到我们的大作家了!”
胡为民连忙握手:“卫总编您太客气了,叫我小胡就行。”
“那我就托大,叫你小胡了。”卫君怡笑了笑,态度温和,“小胡,我可是早就想见你了。”
“能见您也是我的荣幸。”
“哈哈,小胡,你现在怎么说也是大作家,不用这么拘谨。”
胡为民赶紧摇头,“哎呦喂,您太捧我了,我算什么大作家。”
“怎么不算?”秦昭阳笑着插话,他今天特意换了件崭新的中山装,连风纪扣都系得严严实实,“《芳华》现在可是火遍全国的小说,你难道还当不得大作家的称呼?”
这时,服务员端上热气腾腾的葱烧海参,香气弥漫整个包间。
卫君怡指着这道菜:“尝尝,丰泽园的招牌菜。”她笑容和煦,“说起来,我和老秦都看过你之前的作品。《甜蜜蜜》写的是爱情……很有想法,《孩子王》关注的是乡村教师,到了《芳华》你又把握住了时事……了不起啊!”
“您过奖了。”胡为民谦虚道。
秦昭阳接过话茬:“现在有些年轻作家,一直在发愁写不出好作品。要我说啊,文章贵在’真‘字。就像你的《芳华》,就是因为写的真实,所以才能打动读者。”
卫君怡赞同地点头:“老秦说到点子上了。为民啊,你有才华,更难得的是笔下带着地气。”她举杯抿了口茶,“以后创作,保持这个路子就好。不要太......”她斟酌了一下用词,“不要太追求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。”
胡为民会意地笑了,然后指着桌上的葱烧海参,“两位老师放心,我写东西就认一个理——生活是啥样就写成啥样。就像这鲁菜,讲究的就是个原汁原味。”
“说得好!”卫君怡眼睛一亮,“为民这么年轻,就有这种体会,前途不可限量啊!”
这顿饭表面吃得宾主尽欢,席间觥筹交错,笑语不断。
人文社的几位大佬什么都没说,胡为民心里却跟明镜似的,以后双方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准没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