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雅感觉自己又长了一点点知识了。
身边有个厉害的老公就是好。
诗雅继续认真地听,陆君庭继续滔滔不绝。
“他是诗人,更是预言家。屈原的代表作《离骚》,是中国最早的自传体长诗,2400多字,全是他的内心独白。他浪漫到骨子里,他写自己驾着龙车找天帝,被拒之门外,又写自己追求美女,其实是比喻楚王,结果被放鸽子。他预言了楚国的灭亡,他早就看出楚国的问题,贵族腐败、奸臣当道、国君昏庸。他在诗里喊,众人皆醉我独醒!可惜没人听他的。”
“他发明了香草美人,用香草比喻君子,用臭草比喻小人,用美女比喻楚王。比如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,这种写法后来被无数诗人模仿。他是职场炮灰,也是爱国狂魔。屈原的结局,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剧。”
“他被同事排挤,上官大夫嫉妒他,天天在楚怀王面前说他坏话,比如屈原太狂了,说楚国没他不行。楚怀王听信谗言,先罢免他的官职,又把他流放到汉北,今河南西峡一带。最后国家崩了,他殉国了。公元前278年,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,屈原绝望之下,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,时年62岁。”
“老公,那为什么说屈原是爱国狂魔呢?”
诗雅淡淡地问。
“因为他本可以像张仪、范雎一样,跳槽到其他国家当官,但他宁死不离楚国。他在流放时写下《九章·哀郢》,哭诉鸟飞返故乡兮,狐死必首丘,连动物都知道死要死在家乡,何况是人。他用生命证明,爱国不是口号,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。”
诗雅点点头。
懂了懂了。
爱国不是口号,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。
就像有些人崇洋媚外,一定要出国一样,然后定居在国外。
而有些人打死也不出国,一定要留在华国。
诗雅好像也是这样的人。刻在骨子里的华国人。
“老公,那端午节的由来呢?”
这个问题其实诗雅自己也知道答案,不过她还是想听丈夫讲讲一讲。
“屈原之死,成了端午节的起源密码。屈原投江后,楚国百姓悲痛欲绝,纷纷划船到江里找他,还往江里扔粽子,希望鱼虾别吃他的尸体。赛龙舟成了端午节的保留节目。从最初的投食救屈原,变成了现在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的习俗。其实,端午节的历史比屈原还早,最早是古代百越族,今江浙一带的龙图腾祭祀日,他们会在五月初五划龙形独木舟,祈求风调雨顺。”
“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,五日是恶日,容易生病,所以插艾草、喝雄黄酒、挂香囊,都是为了驱邪避疫。在江浙一带,端午节也纪念被吴王夫差赐死的伍子胥,他死后被投入钱塘江,和屈原的经历有点像。东汉孝女曹娥,父亲溺水而亡,她沿江痛哭17天,最后投江自尽,后人也在端午节纪念她。但为什么现在提到端午节,大家只想到屈原?”
哦,为什么呢?
诗雅默默地问。
“因为屈原的故事太好哭了!一个天才诗人,一个爱国者,被奸臣陷害,被国君抛弃,最后用生命殉国,这简直是悲剧英雄的完美剧本。屈原的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,端午节逐渐和屈原绑定。诗人写诗纪念屈原,比如文秀的《端午》: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”
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那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?
这句诗的意思是说,端午节的起源到底是从什么时候、由谁开始流传的呢?千百年来,大家都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。
诗人文秀在问,端午节的来历到底从何说起,但民间一直流传的说法是,因为屈原投江殉国,百姓们为了纪念他,才有了划龙舟、投粽子到江里的习俗,后来这些习俗慢慢固定下来,就成了端午节。这句诗既表达了对端午节起源的好奇,也点明了屈原和端午节之间深厚的文化关联,说明屈原的故事早已深深烙印在人们对端午节的记忆里。
端午节是一定要包粽子吃粽子的。
诗雅记得,以前农贸市场有一个卖水果的老板,她姐姐就会千里迢迢给她送粽子。这就是人世间最平凡的亲情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