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眼新砖房已经全部装修完毕,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进火时刻。
这一天的寅时三刻,启明星还挂在天上,宋向阳家的新砖房已经亮起了煤油灯。
母亲穿着浆洗得笔挺的蓝布衫,袖口绣着林香连夜赶工的草莓图案,正对着镜子别银簪子,手却止不住地抖。
林香扶着她的肩膀,看见镜中两人的影子——母亲鬓角的白发又多了,自己的碎花围裙上还沾着昨天摘草莓的红汁。
“香儿,”母亲忽然抓住她的手,“等会儿过火盆,你走我前头,脚要抬高......”
“阿姨,这怕是不合理礼数吧?”林香笑着帮她把银簪别正,簪头的小草莓坠子晃了晃,那是宋向阳用前几天刚给她买的。
“这房子,伢子一半是为了给我长脸面建的,一半是为了你们两个以后的小日子建的,没啥礼数不礼数的。”母亲笑道。
卯时整新屋前的平地上响起第一串鞭炮声。
二蛋举着“吉星高照”的红纸灯笼跑在最前头,灯笼穗子上系着草莓干,引得村里的狗追着跑。
紧随其后的是抬着供品的大舅和二舅,竹筐里装着自家养的土鸡蛋、腌制的腊鱼,最上面摆着用草莓酱写着“福”字的米糕。
“向阳!接供品咯!”大舅的嗓门像洪钟,震得竹林里的麻雀扑棱棱飞起来。
宋向阳穿着藏青的确良衬衫,腰间系着母亲编的红绳,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去。
他注意到大舅的解放鞋补了三道补丁,却把供品筐擦得锃亮,筐沿还插着三支野菊花——这是山里人最朴素的心意。
嘎婆手里攥着个红布包,里面是晒干的艾草和茉莉花:“向阳啊,把这包放在灶台后头,辟邪......”
她的羊皮袄已经洗得发白,领口露出磨破的毛边,却执意要给新屋添点“老讲究”。
村官员刘开盛骑着二八自行车赶来,车把上挂着两挂鞭炮,车筐里是个红布包裹的搪瓷缸——缸身上印着“先进生产者”字样,是乡里发的奖品。
“向阳,”他拍着宋向阳的肩膀,“这房子可是咱村第一栋砖房,而且是两层楼,给大伙长脸了!”
说话间,三婶四婶领着一群婆娘涌进来,手里端着蒸糕、腌菜,七嘴八舌地议论着:“瞧瞧这玻璃窗!比镜子还亮!”
“这吊扇一转,能把人吹上天吧?”四婶伸手摸了摸墙上的报纸糊墙,那是宋向阳用《参考消息》糊的,头条标题还剩半截:“联产承包......”
最热闹的是刘有财,他扛着半袋大米,袋子上印着“向阳草莓专用肥”——这是他故意找瓦厂的油印机印的,惹得众人哄笑。
“老庚,”他挤眉弄眼,“等你搬进来,我带春燕来蹭饭,你得用草莓炖排骨招待!”
辰时正,过火盆仪式开始。
刘有财在门口架起干柴,火苗“腾”地窜起来,映得众人的脸通红。
母亲捧着装满五谷的搪瓷盆,盆里插着三支香,第一个跨过火盆,嘴里念叨着:“火盆旺,粮满仓,孙儿娶媳早抱胖......”
接着望向林香。
不料林香则搀扶着嘎婆接着跨过火盆。
嘎婆忽然从兜里掏出把铜钱,往火里撒去:“金铜钱,银铜钱,新屋藏着聚宝盆......”
铜钱落在火里,发出“噼里啪啦”的响声,惊得二蛋他妈直喊:“哎哟!这可是老古董!”
轮到宋向阳和林香时,人群忽然安静下来。
林香穿着二姐送的红衬衫,衣角别着一枚草莓胸针——那是用废铁皮剪的,宋向阳涂了红漆。
两人并肩跨过火盆,宋向阳忽然想起昨夜林香说的话:“跨过这火盆,就是一辈子的烟火气了。”
进得门来,最显眼的是堂屋中央的供桌。
桌上摆着猪头、鸡、鱼“三牲”,还有林香用草莓摆的“五谷丰登”造型。